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印发《惠州市市级行政执法机关罚缴分离暂行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09 16:54:33  浏览:800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印发《惠州市市级行政执法机关罚缴分离暂行办法》的通知

广东省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印发《惠州市市级行政执法机关罚缴分离暂行办法》的通知

惠府办〔2011〕45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惠州市市级行政执法机关罚缴分离暂行办法》业经十届160次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财政局反映。


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一年八月十二日


惠州市市级行政执法机关罚缴分离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我市市级行政执法机关罚款收入管理,保证罚款收入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国务院《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实施办法》以及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罚款代收代缴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惠州市市级行政执法机关(含市级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和依法受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下同)在执法中的罚款的收取、缴纳及相关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执法机关与罚款收缴机构实行分离。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不得自行向当事人收缴罚款;但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可以当场收缴罚款的除外。
  第四条 罚款必须全部上缴国库,任何行政执法机关、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罚款。
  第五条 作出罚款处罚决定后,行政执法机关应把处罚决定书及缴款通知书送达当事人,并注明当事人应当缴纳罚款的数额、期限等。同时,应明确告知当事人逾期缴纳罚款是否加处罚款;加处罚款的,应当明确加处罚款的标准和计算方法。
  第六条 当事人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到缴款通知书上指定的代收费银行缴纳罚款,或到代收费银行设在行政执法机关的POS机刷卡缴纳罚款。代收费银行代收罚款,应当向当事人出具省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代收费银行不出具省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的,当事人有权拒绝缴纳罚款。
  第七条 市财政部门应当将财政专户的罚款每月按时划缴国库。
  第八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罚款应当严格执行《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
  (一)依据《行政处罚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当场收缴罚款的,须经当事人主动提出;
  (二)当场向当事人送达罚款处罚决定书;
  (三)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罚款的,必须向当事人出具省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不出具省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的,当事人有权拒绝缴纳罚款。
  (四)制作笔录,笔录由当场收缴罚款的执法人员和当事人签名、盖章;
  (五)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的罚款,必须自收缴罚款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缴入其所在行政执法机关财政汇缴专户;行政执法机关必须自收到罚款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罚款上缴财政专户或国库。
  第九条 当事人确有经济困难,需要延期或者分期缴纳罚款的,可向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执法机关提出申请,经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执法机关批准,可以暂缓或者分期缴纳罚款。
  第十条 凡错缴或多缴的罚款,以及经依法纠正不应处罚的罚款须办理退付的,应由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执法机关向市财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市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后将罚款收入退回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执法机关,再由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执法机关退还给当事人。代收费银行不得自行从罚款收入中冲退。
  第十一条 市财政部门应按月与国库、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执法机关就罚款收缴情况进行对账检查,发现问题,应通知有关单位及时纠正。拒收和占压、挪用代收罚款收入的,应依法进行处理。
  第十二条 行政执法机关及其行政执法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按照《行政处罚法》及《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十三条 本办法实施前我市有关市级行政执法机关罚款收入管理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各县、区可参照本办法制定相关的罚款收缴分离管理办法。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安徽省法律援助条例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


安徽省法律援助条例


(2002年7月28日安徽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法律援助工作,保障公民平等地享受法律保护,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法律援助,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人员,为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的被告人减、免收费提供法律服务的法律保障制度。

  第三条 法律援助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主管法律援助工作。

  法律援助机构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并组织实施本辖区的法律援助工作,受理并确定法律援助事项,指派承办人员,管理、筹集法律援助资金。

  第四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

  法律援助人员是指履行法律援助义务的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和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公证员及法律援助志愿者。

  第五条 法律援助经费的来源包括财政预算拨款和依法接受的捐赠款。政府应当逐步加大对法律援助事业的投入。

  法律援助经费应当专用于法律援助,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六条 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法律援助制度的宣传工作。国家机关、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支持、配合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援助人员开展法律援助工作。

  社会团体和法律院校经司法行政部门批准可以设立法律援助服务组织。

  鼓励法律服务组织和法律服务人员参与法律援助工作。

  第七条 对从事法律援助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法律援助人员,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对象和范围

  第八条 法律援助的对象是:(一)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或失业保险金的人员;(二)经济困难的优抚对象;(三)社会福利机构中由政府供养的收养人员;(四)因自然灾害或其他不可抗力造成经济困难,正在接受国家救济的人员;(五)经济困难的残疾人、孤寡老人、孤儿;(六)其他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人员。经济困难的标准,参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确定。

  第九条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应当获得法律援助。

  第十条 法律援助的范围是:(一)请求获得刑事辩护、刑事诉讼代理;(二)请求给付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三)请求交通事故、工伤事故、医疗事故等损害赔偿;(四)请求国家赔偿;(五)请求给付抚恤金、救济金、社会保险金、劳动报酬;(六)请求办理与公民人身、财产相关的公证事项;(七)确需法律援助的其他法律事项。
  
第三章 管 辖

  第十一条 诉讼案件和非诉讼案件的法律援助由案件处理机关所在地与该机关同级的法律援助机构受理。

  第十二条 本省跨地区的法律援助案件,由共同的上级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有关法律援助机构共同办理。

  第十三条 法律援助机构根据办理法律援助事项的需要,可以委托异地法律援助机构代为调查取证、送达法律文书,所需费用由委托方承担;受委托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及时办理。
  
第四章 程 序

  第十四条 当事人需要法律援助的,应当向有管辖权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第十五条 当事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由其监护人或者有关的社会组织代为申请。当事人被限制人身自由的,由其近亲属或者有关的社会组织代为申请。

  代为申请的,代为申请人应当向法律援助机构提交与申请人关系的证明。

  第十六条 申请法律援助应提交以下材料:(一)有效身份证件;(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有效证明,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出具的经济困难证明;(三)与法律援助事项相关的材料;(四)保证所提交材料真实的声明。

  第十七条 法律援助机构认为申请人或者代为申请人所提供的材料不完备或者有疑问的,可以要求其补充或者说明,也可以进行调查。

  第十八条 法律援助机构接到法律援助申请后,应当对申请人的身份、经济状况、申请援助的事项进行审查,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给予法律援助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或者代为申请人。

  法律援助机构决定给予法律援助的,应当与受援人或者代为申请人签订法律援助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决定不予法律援助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十九条 申请人或者代为申请人对法律援助机构作出的不予援助的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决定通知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主管的司法行政部门申请复审。司法行政部门自接到复审申请之日起应当于5个工作日内作出复审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或者代为申请人及法律援助机构。

  第二十条 本条例第九条规定的被告人,由法律援助机构依据人民法院的指定给予法律援助。

  人民法院应当在开庭10日前,将指定辩护通知书以及起诉书副本或者一审判决书副本送相关的法律援助机构。因被告人经济困难指定辩护的,人民法院还应当附送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二项规定的证明。
  
第五章 组织实施

  第二十一条 法律援助机构决定给予法律援助,或者经司法行政部门复审决定给予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在决定作出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指派法律援助人员实施法律援助。

  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在接到人民法院指定辩护通知书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指派法律援助人员实施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人员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法律援助机构的指派。

  第二十二条 法律援助包括以下形式:(一)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二)刑事辩护、刑事诉讼代理;(三)民事诉讼代理;(四)行政诉讼代理;(五)公证证明;(六)行政复议、仲裁等非诉讼法律事务代理。

  第二十三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恪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依法履行法律援助义务,不得委托他人办理或者拖延办理法律援助事项,不得索取、收受受援人钱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未经法律援助机构批准,不得终止办理法律援助事项。

  第二十四条 法律援助人员在办理法律援助事项中,有权要求受援人提供与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材料。

  第二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律援助机构可以决定终止法律援助,并书面通知受援人和案件处理机关:

  (一)受援人不如实申报经济状况,经查实不属于法律援助对象的;(二)受援人经济状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

  (三)受援人不如实陈述案情,不提供与案件有关的证据和其他材料,提供的证据和其他材料不真实,或者不协助援助人员进行案件调查,严重影响法律援助事项办理的;

  (四)受援人无正当理由要求更换法律援助人员的;(五)受援人自行聘请律师或者其他法律服务人员的。

  申请人或者代为申请人对法律援助机构作出终止法律援助的决定有异议的,可以依照本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申请复审。

  第二十六条 受援人在接受法律援助的过程中,有权向法律援助人员了解法律援助事项办理情况。

  有事实证明法律援助人员未适当履行职责的,受援人可以要求法律援助机构更换法律援助人员。

  第二十七条 法律援助事项办结后,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向法律援助机构提交结案报告,并将办理法律援助事项的卷宗的副卷送法律援助机构存档。

  法律援助机构在接到法律援助人员提交的结案报告后,应当向法律援助人员支付办理援助事项的合理支出和补助费。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司法行政部门、法律援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一)对符合条件、应予法律援助的对象,决定不予法律援助的;(二)明知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而决定给予法律援助的;(三)不在本条例规定的期限内作出审查决定的;(四)不在本条例规定的期限内作出复审决定的;(五)无正当理由终止法律援助的;(六)索取、收受受援人钱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七)贪污、挪用法律援助经费的。前款(六)、(七)项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法律援助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拒不履行法律援助义务,或者故意拖延办理法律援助事项,或者未经批准擅自终止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机构可以建议司法行政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安徽省公证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三十条 法律援助人员在办理法律援助事项时,由于过错致使受援人遭受经济损失,受援人要求赔偿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三十一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弄虚作假,出具与事实不符的证明的,法律援助机构可以建议有关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条例自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

河南省城市市政工程设施管理试行规定

河南省政府


河南省城市市政工程设施管理试行规定
省政府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建设管理,使市政工程设施更好地为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特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包括城市道路、广场、桥涵、排水管道、河湖坑塘、路灯、堤坊、交通设施及其附属构筑物等市政工程设施的管理和维护。
第三条 各项市政工程设施的管理工作,由各市人民政府组织城建、公安、环保等单位,成立联合管理机构共同负责,并充分发挥区、街办事处和居委会的作用,建立专群结合的管理网,把城市建设好、管理好、维护好。

(二)道路管理
第四条 要保证道路完好、交通安全、路容整洁。
1、市内道路严禁铁轮车通行。全重二十吨以上的载货车和履带式车辆,需要通行或横过路面时,必须经市城建和公安部门批准。
2、严禁各种车辆装载物拖刮路面。非经公安机关指定的地点,不得随意在路面上试刹车。禁止一切车辆在人行道 上和路肩上行驶和乱停乱放。
3、凡城市道路、人行道、城市规划红线范围内的临街空地,不许占用和设置路障,不许进行任何作业,不许围墙搭盖和堆放物品。如十分必需,又是短时间占用,应向城建和公安部门办理批准占用手续,并按规定交纳占用费。未经批准擅自占用者,按应交纳占用费加倍罚款。在占用?
间,由占用单位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4、各种车辆因故障需卸下所载物品,可将物品暂置路侧无碍交通处,并限二十四小时内运走,过期由公安和城建部门按无主物资处理。
5、凡因地上、地下各种设施损坏而影响路面、人行道塌陷变形时,由设施所有单位立即修复。所有各种管道的检查井、阀门 井盖等均应与路面保持平整。各单位修筑专用道路需与城市道路连接时,应事先经城建局同意,并向公安部门办理手续后方准施工。
第五条 市政建设工程要贯彻“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各单位、厂矿、企业的电信、电缆等各种管道工程,应同城市道路工程结合进行,由市统一控制,以免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和浪费。新建成的道路,二年内不得开挖,如需开挖,应经市建委批准,并由城建部
门加倍收取路面修复费。
第六条 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擅自挖掘路面、人行道,违者除进行批评教育外,按路面修复费加倍罚款。如确因工程必需,要事先报经公安部门批准后向城建部门办理申请手续,交纳路面修复费,方能按照批准的工程位置和要求进行施工,施工现场要设置安全防护和禁行标志。工程如
需延期,要提前办理延期手续。施工中若发现地下其它管线及文物古迹等,要加以保护并与有关部门联系妥善处理。工程竣工后,在二日内将现场清理干净,否则按规定交纳占用费。

(三)桥涵管理
第七条 车辆过桥要慢行,严禁在桥上超车或无故停车、刹车。车辆全重超过桥头载重标志限制的和履带式车辆过桥,必须向公安和城建部门办理申请手续,经许可后方准通过。
第八条 严禁在桥上堆放、凉晒物品和乱刻、乱划;桥下禁止停船或用篙刺伤桥桩和桥架。禁止在桥端摆摊设点进行买卖交易,以防影响人流和安全。
第九条 凡需横跨河渠、湖泊兴建桥涵,要先经城建部门同意后,方准施工。
第十条 桥梁上的各项构件,任何人不准挖孔、打眼、装管布线及随意移动。桥头引延或边禁止挖土。

(四)排水管理
第十一条 城市排水工程,包括污、雨水管道,明、暗沟渠,泵站、闸门、检查井、进出水口等及其附属设施。统由城建部门负责管理和维护,并依靠区、街 道 群众严加保护,确保设施完好,沟渠畅通。
第十二条 各厂矿、企事业单位有腐蚀、剧毒和容易造成淤堵的有害污水必须经过处理,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城市下水管道或沟渠内。未经处理的有害污水,必须限期解决。否则,造成事故或损失,除由排放单位负责赔偿全部损失外,还要按照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严加追究。


第十三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城市排水设施,不准任意堵塞,不准移动或损坏,不准向检查井、雨水井、明沟内倾倒粪便、垃圾、污水和其它杂物,不准在排水设施上搭盖和堆放任何物品,不准在明沟沿岸规定范围内取土和种植。
第十四条 各单位和住户的排水,应修建沟管连通排入城市下水道,禁止当街排放。凡需接修下水管道时,必须事先向城建部门办理申请纳费手续,具备许可证后,按规定施工。

(五)河湖管理
第十五条 凡市区河湖、坑塘,各市城建部门应划定管理范围界限,统一管理。在沿岸规定范围内,不准乱挖、乱填、乱搭、乱盖;禁止倒垃圾、积肥,禁止砍伐树木、放牧牲畜、燃放野火和堆放物品及进行其它任何生产作业。
第十六条 严禁损坏、拆动河湖现有堤坝、护岸、涵洞、闸门、防水墙等河防设施和其它一切影响河防安全的行为。
第十七条 凡可工程需要,在管理范围内立杆、架线、埋装管道时,必须事先报经城建部门批准,按要求施工,完工后立即修复完整。
第十八条 为确保河湖、坑塘不受污染,不准在河湖坑塘内倾倒污物浊水和冲洗一切脏物。对目前排入的污水和超过国家排放标准的工业废水,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由城建、环保部门会同有关排放单位,采取有效措施,限期解决。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企业,按照:“三同时
”的规定安排好防治污染的工程项目。
第十九条 市区河湖坑塘内的水产作物(由集体管理的除外)是国家资产,不准任何单位或个人进行捕捞。
第二十条 内河船只如需临时在河滩上支搭窝铺、修理船只时,必须事先报城建部门批准,但不准损坏堤防、护岸,并在船只下水前,将窝铺拆净、滩地平垫整齐。

(六)路灯及交通设施管理
第二十一条 城市路灯管理要实行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经常维护城市照明及交通指挥设施完好。对于私接灯线、偷窃灯线、灯泡以及损坏灯具、交通标志、岗亭设备、信号器械、护栏等设施的单位或个人,应视其情节轻重,给予罚款或依法惩处。 要教育儿童不准射打路灯灯?
荨⒌乒艿鹊凭吆徒煌ㄉ枋フ叱澜逃猓杉页じ涸鸺颖杜獬ァ? 对精神病患者,应严加照管,若私自外出,损坏上述设施者,由所在单位及家属负责赔偿。

(七)附 则
第二十二条 市政工程是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公共设施。保护好市政设施,人人有责。对违反本规定者,人人有权制止和告发。对破坏市政设施的单位或个人,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罚款,直至向司法机关起诉依法惩处。对保护市政工程设施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
应给予表扬或奖励。
第二十三条 修复费、占用费及罚款,由公安和城建部门通知有关单位或个人,限期向银行交纳。此项收入,主要用于市政设施和交通设施维修。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各市要根据本规定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制订补充规定,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施行。




1982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