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房屋租赁安全责任的决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11 00:25:10  浏览:948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房屋租赁安全责任的决定

广东省深圳市人大常委会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房屋租赁安全责任的决定

(2009年5月21日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为了进一步明确房屋租赁安全责任,加强出租房屋安全管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作如下决定:

一、本市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性用房(包括各类商品市场及其档位、柜台)、办公用房、住宅及其他房屋的出租人和承租人应当严格遵守房屋出租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依法承担相关安全责任,并接受有关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

二、出租人出租房屋应当取得房屋权属证明或者市政府规定的其他证明文件。

委托他人出租房屋的,业主应当与受托人签订书面委托协议,约定各自的安全责任。房屋转租人、其他有实际出租行为的人和房屋出借人应当承担出租人安全责任。

三、出租人应当保证用于出租的建筑物及其出入口、通道、消防、燃气、电力设施等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有关行政部门规定的安全标准。法律、法规规定需取得相关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应当依法取得相关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

市政府应当在本决定通过之日起三个月内整理、释明并公布出租房屋的安全标准,为房屋出租人履行安全责任提供指导和服务。

四、出租人应当对出租房屋的安全使用情况和使用性质进行查看,承租人应当予以配合;因客观原因不能亲自查看的,应当委托他人查看。

承租人利用出租房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出租人应当要求承租人在开业前出示已办理消防手续的相关证明及工商营业执照或者开业许可证书。

出租人应当将出租房屋的安全隐患情况和承租人擅自改变房屋使用性质情况向出租屋综合管理机构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报告。承租人擅自改变房屋使用性质的,出租人可以依法解除房屋租赁合同。

出租人、承租人应当协助和配合有关行政部门对出租房屋的安全检查和管理,如实提供相关材料和信息。

五、出租人和承租人应当使用房屋租赁合同和房屋出租委托代理合同示范文本。合同示范文本由市房屋租赁管理机构会同市安全生产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本决定通过之日起三个月内共同拟订并发布。示范文本应当明确出租人和承租人的安全责任。

出租人和承租人对合同示范文本的条款做出改变的,应当特别标注,并不得改变涉及房屋安全责任的条款。

六、承租人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房屋租赁合同的约定,安全合理使用房屋,不得擅自改变房屋的结构和使用性质。

承租人发现出租房屋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通知出租人,并同时报告出租屋综合管理机构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

七、市、区政府应当建立和强化房屋租赁安全监管协调机制,必要时,指定有关主管部门牵头组织联合执法。

安全生产、房屋租赁、公安、消防、建设、环保、卫生、规划、工商、文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贸工、国土、质监、食品药品监管等有关部门应当严格依法行政,监督出租人、承租人等相关责任人履行各自的安全责任。

八、公安、消防、安全生产、国土、建设、规划、工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出租屋综合管理机构等有关部门应当建立报告登记制度,对出租人和承租人有关出租房屋的安全隐患情况和承租人擅自改变房屋使用性质情况的报告进行登记,并依法及时处理。

消防、安全生产、建设、规划、出租屋综合管理机构接到报告或者发现出租房屋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按照职责分工责令出租人或者承租人限期整改,并依法处罚;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应当责令停止使用或者依法查封出租房屋,并依法处罚。

市政府应当根据需要依法另行规定处罚的具体标准和数额。

九、出租屋综合管理机构和出租人、承租人三方应当就出租房屋的安全管理签订责任书,明确出租人、承租人的安全责任和出租屋综合管理机构的安全监督责任。

出租屋综合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对出租房屋开展安全巡查。

出租屋综合管理机构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出租房屋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出租人和承租人的安全意识。

十、供电、供气企业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向用户发放安全手册,进行安全用电、用气宣传;定期对出租房屋安全用电、用气情况进行检查,发现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书面告知用户整改。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依法采取停止供电、停止供气等安全保护措施。

物业管理单位发现出租房屋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向出租屋综合管理机构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报告,并告知房屋出租人和承租人。

十一、鼓励知情人向有关部门举报违反出租房屋安全管理的违法行为。有关部门可以给予举报人适当的奖励。举报奖励的具体办法由市政府另行制定。

十二、出租人或者承租人未依法履行安全责任,导致他人人身、财产受到损害的,受害人可以要求出租人或者承租人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有关行政部门或者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处理安全事故垫付有关赔偿款项的,垫付人可以依法向出租人或者承租人追偿。

出租人或者承租人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作为房屋出租人或者承租人,未履行安全责任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公安、消防、安全生产、国土、建设、规划、工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出租屋综合管理机构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安全隐患情况处置不当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四、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计划的通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关于印发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计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按照党的十六大对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根据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我们编制了《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计划》,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做好本地区计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

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再就业工
作会议的部署,落实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要求,继续巩固两个确保,
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切实维护劳动者
合法权益,协调推进各项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

一、积极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争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
左右。各地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要求,明确目标责任,加大工作力度,
努力开辟就业门路,积极创造就业岗位,落实促进再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
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增加资金投入,积极做好劳动力市场三化建
设推进试点工作,加强就业服务和再就业培训,提高培训后的再就业率。全
年新增就业岗位800万,力争达到950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达到400万
人,使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培训后再就业率达到60%,城镇登记失
业率控制在4.5%左右。

二、确保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积极稳妥地做好下岗职工基
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对协议期满暂时无法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
职工,继续运用现有各类渠道筹措的资金保障其基本生活。依法拓宽失业保
险的覆盖面,重点解决好事业单位和非公有制企业参加失业保险问题,力争
使参保人数达到10620万人。按规定为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提供失业保险待
遇,并促进其再就业。

三、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进一步深化养老保险制
度改革。依法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做好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力争使城
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增加到11220万人。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
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范各项管理办法。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
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使80%的企业退休人员通过社区管
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依托企业主管单位(或企业)管理等各种形式
实现社会化管理服务。推动企业年金工作开展。

四、继续贯彻“三改并举”的方针,积极稳妥地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加强医疗保险服务管理,全面提高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完善多层次医疗
保障体系。不断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力争使全国参保人数达到10000万人。

五、继续推进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工作。全面推进工伤保险改革,建立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工伤保险制度,完善工伤保险法律政策体系和
管理程序,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达到5000万人。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妇女发
展纲要(2001—2010)》提出的目标要求,规范生育保险管理,保障生育职
工的基本生活和医疗待遇,积极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力争城镇职工参加
生育保险人数达到3500万人。

六、加强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理顺分配关系。进一步加强企业工资
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体系建设,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
位制度,加快建立人工成本预测预警制度,继续推进企业经营者收入分配制
度改革,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指导各地制定和颁布小时最低工资标
准,加强对高收入垄断行业工资分配的调控,在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基础上,
逐步提高广大职工工资水平,使职工货币平均工资增长13%左右。

七、进一步加强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建设,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全面
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合同签订工作,规范劳动关系调
整工作,积极推进建立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
的劳动争议调解网络。做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理工作,加大预防群体
性事件和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的力度。

八、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积极推进劳动保障立法工作。完善劳动保
障监察制度,规范监察执法行为,重点查处无故克扣和拖欠工资、非法使用
童工、拒缴或拖欠社会保险费、非法职业中介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
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妥善解决劳动保障行政争议,积
极推进劳动保障依法行政。深入贯彻“四五”普法规划,建立劳动保障系统
干部普法培训制度。

九、加强基层劳动保障机构能力建设,为劳动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创
造条件。加快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上半年所有城市全部建立街
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并在社区聘用专人负责劳动保障工作,尽快形成
和完善工作网络。健全省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普遍建立市县监察机构,有
条件的大中城市要向乡镇、街道和社区延伸,形成省地县乡四级监察网络。
增配专、兼职劳动保障监察员,进一步增强监察机构的执法能力。

十、加快劳动保障信息网络建设,大力推进“金保工程”,逐步形成以
部、省、市三级网络为依托,支持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
金监管和决策支持等核心应用,提高劳动保障政务和服务信息化水平。社会
保险信息系统首批联网的省份建立覆盖辖区内各城市全部参保人员和单位的
集中式资源数据库,市域网延伸到业务经办窗口和相关服务机构。完成社会
保险省级数据中心建设,实现省—市联网和中央—省互联,网上传输养老保
险和医疗保险费用监测数据,力争养老保险广域网覆盖率达到30%,为实现
养老保险全国联网奠定基础。50%以上“三化”建设推进试点城市建立集中
式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数据库,积极发展互联网就业信息服务。

十一、积极筹措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切实保障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需
要。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基金监管制度。加强社会保险基
金财务管理,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制度。各地要积极筹措事业发展
资金,优化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保障各项计划指标的顺利完成。

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科学编制好本地区的发展计划,切实采取有效措施,
认真做好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计划的落实工作。

附件: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计划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二○○三年二月十日



“会见难”的成因及对策

河南尚成律师事务所
陈东升



“会见难”对于从事过为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提供过法律帮助及辩护的律师来说,几乎都是曾经遇到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作为律师个人、作为律师协会、作为司法局应采取怎样的对策去应对?本文试作如下探讨。

一、“会见难”的成因:

1、 历史的原因:

我们知道,建国以来,直至八十年代中期之前,被提起公诉的被告人乃至正在侦查中的犯罪嫌疑人都是作为阶级敌人来对待的。很少有人会认为这些人应该享有什么权利。这些人只应受到惩罚,而且,受到惩罚的力度愈大,愈能显示无产阶级专政的威严。同时,自古以来,血亲复仇的观念也一直影响着人们,“血债要用血来还”,甚至要加倍用血来还,是天经地义的事。因此,在当时的执法人员的心目中,这些“犯罪分子”(在当时的环境下,一个人一旦被拘留,即被认为是犯罪分子)只有老老实实交代自己的问题,接受惩罚。对于这些人而言,如果其为自己申辩,则被认为是不老实,将受到更严重的处罚;如果律师为其辩护,则被认为是在为坏人辩护,为坏人开脱罪责,与司法机关作对。以至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在相当广泛的司法机关执法人员心目中,对律师持敌视和排斥的态度。这种状况,在近年来虽有所改善,但历史上多年形成的观念在许多执法人员的意识及潜意识中,仍有根深蒂固的影响。

那么,既然律师被认为是司法机关的对立面,则律师要会见被关押的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又怎么会不难?

2、 立法上的原因:

“会见难”目前主要发生于侦查阶段。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在保护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及律师提前介入方面,应该说是前进了一大步。但是,在保障律师的辩护权,尤其是侦查阶段律师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的权利时,立法上有重大缺陷,这是造成律师会见难的根本原因。该法第九十六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为申诉、控告。······受委托的律师有权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可以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向犯罪嫌疑人了解有关案件情况。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侦查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和需要,可以派员在场。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应当经侦查机关批准。”应该说,这一规定的立法本意是好的,因为除了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是律师的一种不受限制的权利。而且,这种权利既然是法律赋予的,那么,侵犯这种权利当然是一种违法行为。然而,由于这一规定没有考虑到具体的操作性,以至于在实践中,所有的在侦查环节中的案件,侦查机关均是派人在场参加律师对在押犯罪嫌疑人的会见。而且,侦查机关不派人在场,看守所拒绝律师对犯罪嫌疑人的会见。以至于形成了在这个环节律师的会见,事实上要经过侦查机关事先同意的局面。如果侦查机关不派人在场,则律师就无法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而侦查机关的具体办案人员,往往利用这一点,以拒绝派人同往这种消极行为来达到使律师不能会见的目的。

无论以什么行为阻挠律师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都是侵犯律师会见权的违法行为。但《刑事诉讼法》对于该行为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未作任何规定。由此,在实践中经常发生公安局、检察院办案人员拖延甚至拒绝律师会见的情形,而身为护法使者的律师反而很难直接依据法律规定保护自己。

二、解决“会见难”的对策:

1、在立法上补充完善是根本的办法。

如前所述,《刑事诉讼法》上的不完善是造成律师会见难的根本原因。因此,相关条文应补充完善,增加对阻碍律师执行职务者予以处罚的规定。

2、增强宣传律师在法制建设中重要地位的舆论导向。

律师在我国的社会法律地位不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在实践中,人们对《律师法》的认识,也是认为该法是管理律师的法,并不认为律师在执行职务中应享有什么权利。因此,要加强对律师的正面宣传,提高律师的社会法律地位。

3、律师应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律协、司法局应做律师的坚强后盾。

出现了“会见难”,作为律师,应挺直腰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要有理、有据、有节地与有关办案人员交涉,必要时,向其上级领导、人大、政法委进行反映,律协、司法局此时应做律师的坚强后盾。对于向侦查机关的领导、人大、政法委反映此情况时,最好以律协、司法局的名义进行,这样远比律师个人的相应行为力度大得多,易于产生效果。


二○○三年八月二十五日